联系人: 张生
手机: 13800000000
电话: 400-123-4567
邮箱:
地址: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第7章 自动化技FB体育 FB体育平台术及应用
(2)向超大型、超小型方向发展。 (3)大力开发智能模块,加强联网与通信能力。 (4)增强外部故障的检测与处理能力。 (5)编程语言多样化。
按技术发展分 聋哑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 网络传感器 按能量来源分 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能量转换型传感器
1969年,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根据对生产过 程进行控制的需要,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控 制器。
目前,世界上有200多家PLC厂商,400多 品种的PLC产品,PLC产品可按地域分成三大 流派:一个流派是美国产品,一个流派是欧洲 产品,一个流派是日本产品 。
可编程控制器(PLC) 是在继电—接触器控制系统基础上开发出来 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。
五、微型机械中的IC工艺 1.机械制造方法的概述 2.微型机械加工的特点 首先,微型机械加工精度 其次,如何装配微型机械 第三,微型机械的价格问题 最后,系统的微型化
第一类:使用传统的超精加工方法加工微型机件 (如;车、铣、刨、磨、钻) 第二类:利用成熟的IC(集成电路)加工工艺 第三类:一些有应用前景的技术。如LIGA工艺 (光刻电铸成型工艺);STM(扫描隧道显微技 术)。
☆闭环伺服系统的位置检测装置安装在机床的工作台上; ☆检测装置构成闭环位置控制。 ☆闭环方式被大量用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大型数控机床上。
☆位置检测元件安装在电动机轴上或丝杠上,用以精确控制 电机的角度,为间接测量; ☆坐标运动的传动链有一部分在位置闭环以外,其传动误差 没有得到系统的补偿; ☆半闭环伺服系统的精度低于闭环系统。 ☆适用于精度要求适中的中小型数控机床。
由人操作,机床进给系统能保证切削过程继续进行,不能 控制执行件的位移和轨迹. 由CNC装置按照零件程序完成零件的加工。能精确地控 制执行件的速度、方向、和位置,且可使几个执行件按一 定的运动规律合成轨迹。
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 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。 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,用来在其内部 存储执行逻辑运算、顺序运算、计时、计数和算 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,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 的输入和输出,控制各类机械或生产过程。
3.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 按容量分为:小型、中型和大型PLC。 按结构形式分为:整体式PLC、模块式PLC、 叠装式PLC。 按功能分为:低档PLC、中档PLC、高档PLC。
(1) 20世纪50-60年代末,机电一体化概 念还未提出。 (2)20世纪70-80年代,数控机床的问世, 写下了“机电一体化”历史的第一页; 微 电子技术为“机电一体化’’带来勃勃生 机。
(3)20世纪90年代,智能化阶段。可编程序 控制器、“电力电子”等的发展为“机电一体化” 提供了坚强基础。 (4)激光技术、模糊技术、信息技术等新技 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.
机电一体化技术—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,生产工 艺提出新要求而迅速发展的。 在控制方法上主要是从手动到自动; 在控制功能上,是从简单到复杂; 在操作上,是由笨重到轻巧。 随着新的控制理论和新型电器及电子器件的 出现,又为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。
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: 数控机床、机器人、汽车电子化产品、智能化仪 器仪表等。
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、部件有: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、可 编程序控制器、模糊控制器、微型电机、传感器、专用集 成电路、伺服机构等。
1.机械技术 2.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3.自动控制技术 4.系统总体技术 5.传感与检测技术 6.伺服传动技术
2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(1)光机电一体化 (2)柔性化 (3)智能化
机电一体化技术一般包括五大类产品 : 先进制造技术设备;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; 机电基础件; 仪器仪表; 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
伺服驱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,是一种实现从控制信号到机械动作的 转换技术。
功能: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,控制驱动 元件,使机械的运动部件按指令要求运动,并 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。
2、微型机械的两个基本特征 微小尺度 系统集成 3、微型机械与普通机械的不同 两者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不同 控制方法和工作方式不同 与环境的关系不同 不可忽视的尺度效应
基本任务:从检测对象中获取反映变化规律的 动态信息,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机电一体化系 统的大脑----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。信息处理 与控制系统将接收的信息处理后,指导机电一 体化系统做出相应的反应。
1.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传感器检测有关外界环境及自身状态的各种物 理量及其变化,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反馈给控制 装置或送去显示装置。 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,对原 始的各种参数进行精确而可靠的自动检测。 2.传感器的定义 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 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。
(3)编程方便,易于使用。 (4)控制系统设计、安装、测试方便。 (5)维修方便,维修工作量小。 (6)功能完善。
从昆虫类动物身上找到了灵感,利用 机械组件和电子电路打造出了一种微 型机器虫,该微型机器虫可在1秒钟 内可爬升1英尺(约30厘米)。
荷兰戴夫特技术大学,研发人员介绍微型的飞行昆虫机器人DelFly Micro。这种机器人只有3g重、10cm长,飞行速度却可以达到18千 米/小时,另外还可配备无线摄像
(3)微型化传感器 (4)传感器多功能集成化 (5)传感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
即微机电系统,是20世纪末兴起的,本世纪 初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前沿领域,是当前一个十分 活跃的工程科学。 它涉及多学科的交叉:如物理学、现代光学、 现代力学、化学、生物学等基础学科,以及材料、 机械、电子、信息等各工程技术学科。
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信息论、控制论和系 统论的基础上,在计算机、传感器和软件技术 三者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。 机电一体化系统代表现代机械系统,是对 传统机械系统的升级。
伺服系统的分类 按执行元件的基本性质分为: 电气伺服系统 液压伺服系统
开环伺服系统采用步进电机作为驱动元件; 没有位置反馈回路和速度反馈回路; 设备低,调试维修方便,但精度差; 用于中、低档数控机床及普通机床改造。
一、微型机械发展的起源 1962年第一个源自文库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。
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 为60~12μm的利用硅微型静电机。 21世纪美国能源部所属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制 出微型发动机。
3 MEMS的形成与发展 1、MEMS的形成基础 学科交叉的产物 机械电子学——机械学、电子学、计算机技术交叉 MEMS——机/电/磁 /光/声/热/液/气/生/化等多学科 交叉 与机械电子学的关系 • 不是简单的提升 • 基本组成相同
1、定义: 美国为微机电系统,即MEMS。由电子和机械元件 组成的集成微器件、微系统,能将计算、传感与 执行融合为一体,尺度在微米到毫米之间。
日本为微型机械,是由只有几毫米大小的功能元 件组成的,它能够执行复杂、细微的工作。 欧洲为微系统,微结构产品具有微米级结构并具 有由微结构形状提供的技术功能。
直流伺服电动机、交流伺服电动机、步进电动机、液压 缸、液压马达、汽缸、气压阀等。
反馈信号一般为位置反馈信号、速度反馈信号和电流 反馈信号等,要经多种传感元件进行检测。
1 物理传感器 利用某些敏感元 件的物理性质或 某些功能材料的 特殊物理性能的 传感器,并将这 些物理特性转变 为电信号。 2 化学传感器 利用化学反应原 理,把无机或有 机化学物质成分、 含量转换为电信 号。 3
是使物体的位置、角度、状态等输出被控量能够跟 随输入目标值任意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,又称随动系统 或伺服机构。 CNC装置是数控机床的“大脑” , “指挥机构” 伺服系统是数控机床的“四肢” , “执行机构”。
2、MEMS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-,集成电路制造工艺,CD目前 2 已达45nm,在1mm 内有若干个G以上容量的单元电路 体微加工、深槽加工技术发展,形成MEMS制造 技术。典型代表: 德国LIGA 技术 MEMS发展的重要标志 • 制作水平方面——微马达(静电) • 应用水平方面——微飞行器、微机器人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